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

时间:2025-02-11 10:07:52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

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,你有什么总结呢?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?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1

中学时期曾在课本上学过《朱自清的散文》中的《春》、《背影》、《绿》、《荷塘月色》、《威尼斯》,《春》的调皮、《背影》的酸楚、《绿》的幽雅、《荷塘月色》的宁静、《威尼斯》的美丽,让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……

《背影》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代表作,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。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,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。

我们姑且不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,只看《背影》描述父亲的两个片断:一是“他戴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,蹒跚着走到铁道边,慢慢探下腰去,用两手攀着上面,两脚再向上缩: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,显出努力的样子。”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,跳下去又爬上来,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;父亲和儿子告别后,儿子眼望着父亲的“背影”在人群中消逝,离情别绪,催人泪下。二是“我身体平安,惟膀子疼痛厉害,举著提笔,诸多不便,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。”父亲的来信平静自然,吟于心间;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,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“背影”,思念之情不能自己。这两个情景,让人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。

我不知道,也无法预知,曾经有多少人被《背影》感动,将来还会有多少人感动于《背影》。当年学习这篇文章的时,老师让我们背下来,由于年纪小,只记得因为要求背诵,因此也就多读了几遍,那时候哪能真正理解“父亲”这两个字的份量,更不用说“背影”……多年后在大学学习散文赏析时重读这篇文章,对于父亲,对于亲情和爱,有了些许自己的感悟,那时的自己已经能够明白作者娓娓道来的那些小事,字里行间由人及己,也能体会父亲的不易。

今年九月送儿子上大学时,看到爱人与儿子争抢着背重的背包和拉拉杆箱,最终爱人肩背较重的背包、手拉拉杆箱,却只让儿子背一个较轻的背包时,看着爱人的背影我的心中一紧,触景生情,突然感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:朱自清《背影》里的父亲不就如此吗?我的眼眶湿润啦,此时我才深深理解《背影》里的父亲……

是啊,在父亲眼中,无论孩子长多大,无论走多远,经历过多少风雨,都是自己长不大的孩子,所以才会有:不停地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,登上列车为我拣靠车门的座位,反复叮嘱旅途注意安全,攀过栏杆,抱着橘子向我走来……这样的“背影”相信对于经历过送孩子到千里之外上学的父母,每一位离家求学的孩子都不会陌生,这样一个“背影”在很多人生命中都会出现,它的柔软之处感动着每位读者:在孩子离开的瞬间,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父母,还有孩子……

“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,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,而且又都在夏天。也想夸说夸说,可惜知道的太少;现在所写的,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。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,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。你可以摩挲,可以凭吊,可以悠然遐想;想到六朝的兴废,王谢的风流,秦淮的艳迹。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,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,便不同了……”这是上世纪30年代,朱自清游历南京后,写下的《南京》一文对南京的评价。

赶巧儿子考取南京的大学,趁儿子上学之机来到南京,游玩了:明孝陵、中山陵、瞻园、莫愁湖、夫子庙、江南贡院、秦淮河等地,按照先生的墨迹,一个星期时间想游完《南京》里描述的南京城是不可能的。

千百年来,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,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。南京襟江带河,依山傍水,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,山川秀美……南京坐拥“古、大、重、绿”为一身。古,是指南京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;大,旅游黄页,南京是中国的十大城市之一,有中国最大的河流——长江,还有中国现存最大、最完整的城墙;重,南京是历史上、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;绿,南京植被良好、绿化先进,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绿色城市,即:梅红松绿市,虎踞龙盈城。如今的南京不仅是国家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,作为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,仅次于北京、上海的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,而且是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,现代服务中心、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,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,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。南京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,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、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、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。

生活在三十年代的朱自清写《南京》时心情极度抑郁,他以流览的眼光从南到北从头到脚把南京欣赏了一遍,并有在闹市之中,独辟一块清静之地,为那些想清静又不愿意逃离红尘的人们,留出一个好去处的心情跃然纸上。

在南京一个星期,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文明程度。一个星期的时间公共场所从未看到过有人争吵、随地扔垃圾、随地吐痰、闯红灯、不按顺序排队等现象发生,在南京问路,被问者若不知道路径,你也不用担心,因为他会打电话帮你打听。南京给人的印象就是四个字:干净、柔软。要想真正说透南京还是让我们走进这座“六朝古都”,去细细领略她的“秦淮风韵”吧……

随着年龄增长,《朱自清散文集》中有些学生时代理解不了的文章,经过生活历练如今也能产生共鸣。

朱自清一生生活在一个极度压抑的年代,想说的话不能说,想做的事不能做,心中的郁闷只能找一无人的地方去排解,以求得一时的宽慰,因此,他的散文处处透着那一丝淡淡的哀愁,带着一层浅浅的“灰”调,就像胧着轻纱的梦。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的飘逸之处,惹人爱的地方。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2

读完《春》这篇文章,我深有感触,春天就是一个起点,只要你起跑很完美,未来就无限美好。“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——春天像健壮的青年,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,他领着我们上前去”。多么有诗意的一篇散文啊!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春天是草长莺飞、百花盛开的季节,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。

读完这篇文章,我不禁被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所迷住,好像被带到了世外桃源一样。嫩嫩的、绿绿的的小草布满了田野里,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着。桃树、杏树、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,千姿百态的花儿散落在草地上,像眼睛,像星星,还眨呀眨的。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风像母亲一样抚摸你,还夹杂着泥土、青草、花儿的气息。雨是春天最寻常的,像牛毛、像花针,唤醒万物……

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春天可以使人精神焕发。春天是一个开始,刚起头儿,有的是工夫,有的是希望,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,从头到脚都是新的,它生长着;春天像小姑娘,花枝招展,笑着,走着,抓住春天这一时机,继续向新一阶段前进,只要肯努力,成功就是你的!以前的挫败和失落都被春风吹走,向你迎面走来的是新的开始,以前的一切早已成为历史。春天就是一条起跑线,努努力,加加油, ……此处隐藏6222个字……二个特点是拟人法,“花园”里的“群花”做着“清梦”,她们像是“愁着芳春的销歇”“感着芳春的困倦”似的。这几句话使人感到她们“甜软的光泽”中的生命,并且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亲切的印象。第三个特点是精巧的措词。意思差不多一样的“像~一样”“正如~”“~般”“~似的”等词语,他故意分别使用。

“霏霏的”“薄薄的”“蒙蒙的”“涓涓的”等叠词,故意多用。陈述句里,有时穿插着一些推测句和疑问句。这些修辞上的工夫,把这个小品接近于一篇诗。读起来,有节奏感,又和谐,又流畅。对朱自清早期散文,叶圣陶曾经给以严厉的批评,说:“都有点做作,太过于注重修辞,见得不怎么自然”(《朱佩弦先生》)。但这可能是因为关系亲密而敢说的苛刻话。《歌声》给人的印象是“朴素”“淡雅”,绝不是“浮华”“造作”。它是一篇富有朝气的青年诗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。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12

大家都有喜爱的书,我呢,我爱《朱自清散文选读》。

当我三岁的时候,我就开始和书交往了,只不过看的是简单易懂、五颜六色的绘本罢了。比如《熊宝宝找幸福》、《你有多爱我》……随着时间推移,我长大了,绘本已经不能满足我对阅读的渴求了。我接着看些什么呢?在茫茫书海中,我有些找不着方向,于是停下了脚步。

我没有了昔日对书的喜爱,取而代之的是电脑、手机这类电子产品。这里面有各种有趣的游戏,可以获得金币奖励,再买个各种角色和道具,我忙得不亦乐乎。早就把书扔到了九霄云外。直到有一天老妈把我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关机锁起来了,我也戴上了小眼镜。我才幡然醒悟。

我走进了久违的新华书店。因为从来没有看过散文,出于好奇,我买了一本《朱自清散文选读》。可是回来看了两页,觉得不大看得懂,不知道他在说什么,更不知道这文章美在哪里。它被我丢在了一边,不久被压在了一堆书的下面,蒙了尘,被我忘记了。

有一天,老妈拿了一本《人生最美是清欢》在看,看她的表情觉得看书是很享受的事情。我想起我也有一本散文书——《朱自清散文选读》。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从书堆里翻出来。

学着老妈的样子静静地慢慢地读。“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……”我看到了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带着春天的气息跑向了我。我又看见“穿着黑布马褂,深青布棉袄”的父亲的蹒跚的背影。这背影里是默默的父爱,我不由想起了爱着我的爸爸。“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,委婉,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,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。……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,水像沸着一般,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。……“这篇《桨声灯影里地秦淮河》竟然把我常常走过的地方写得如此不同,如此柔美。让我迫不及待要去再看看这水上秦淮。

渐渐地,慢慢地我也沉浸其中,那美妙的语言让我去读作者的世界,体会作者的心情。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,这好像在和作者聊天。

《朱自清散文》这本书让我静下心来,让我心旷神怡,让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13

今天,我又仔细地把姐姐给我的书读了一遍,其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《匆匆》最令我难以忘怀。

《匆匆》一文写得情真意切,富有哲理,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时光真的从我手中流逝。

文章一开始,作者就运用长短一致,节奏整齐,对仗工整的排比句,描述显示季节更替的景物,也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时光流逝。

在阅读中,使我回味无穷的句子是“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。”是啊,勿谓寸阴短,既过难再获。只有珍惜时光,努力工作,才不会“头涔涔而泪潸潸了”。

当我读到“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,伸出手遮挽时,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。天黑时,我躺在床上,他便伶伶俐俐地从身上跨过,从我脚边飞去了。”读这些语句时,我不禁对作者的写法高明而感到五体投地作者将时间、光阴形象化,把本来看不见、触不着也嗅不到的抽象时间转化为种种具体可感的形象,说明时间和我们人类形影不离,转眼间却又无影无踪。

在时光流逝的过程中,朱自清先生的种种语气都和“匆匆”二字息息相关。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,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。然后,写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的流逝了,表达作者的无限感慨。接着作者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,通过多种修辞方法,具体写出日子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。最后,作者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思索,反躬自问:“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,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,我能做些什么呢?”深切的表达作者对时光的无限留恋。

读完本文,使我体会到,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去做更多的事,就像鲁迅先生说的: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用心挤,怎么也挤不完。”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14

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选的是朱自清的《匆匆》。《匆匆》讲的是告诉人们要好好珍惜时间,文章用自问自答形写的,开头举例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,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,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。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”这样的对比手法更加使我们感到时间的珍贵。可是往后读却知道了朱自清告诉我们的另一个真理——青春一去不复返,事业一纵永无成。现在不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又何必等到将来后悔呢?兴许是因为时间的珍贵,才把《匆匆》放在第一篇。

书中的《论自己》、《论青年》、《论吃饭》、《论百读不厌》、《论无话可说》……这几篇文章主讲事物似无形又有形,而且“吃饭”、“无话可说”、“百读不厌”、“自己”、都是非常平常的事物,也从侧面烘托朱自清善于观察的品质,也表现了朱自清对文学的热爱。我们小学生正需要这种精神,要从平常的事物中有自己独特见解。

读完朱自清的散文选,心中获得了一丝明悟,也许它带给我们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,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比物质上更要珍贵的财富——真理!

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15

朱自清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作家,一提到他,人们就想到他写的散文。朱自清的散文带有浓厚的韵味。朱自清以他独特的风格,为中国现代文增添了色彩,树立了我国现代文全新的特征。

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生活背景,在书中四十八篇散文中,我最喜欢《背影》。这篇散文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感情,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,往往因为太平凡容易忽视。《背影》就叫大家珍惜这种感情。

“我”与父亲已有两年不见了,那年冬天,祖母死了,“我”从北京跟父亲奔丧回家,父亲变卖了家当,还亏空了,又借钱办了丧事,办完丧事,“我”回北京念书,父亲说好了不送“我”,但在关键时候,还是来送“我”了。父亲因为太胖,不容易走路,帮“我”买了橘子就走了,“我”因为父亲的种种困难流下了眼泪。

父亲虽然对“我”严厉,但是,我相信,他无论如何都爱我,即使“我”做错了事情,他也会原谅我。父亲的背影是强大的,从小他保护着我们幼小的心灵,不让其受伤害,这样伟大的人物,我们应该好好感谢一下。作者和他的父亲,整日东奔西走,一个去上学一个去挣钱,说到底是为了养家糊口,很不容易。等父亲回到家,我们做子女的是不是应该慰问一下父亲现在的生活怎么样,工作累不累。

《背影》之所以感动这么多人,因为朱自清把父与子之间平凡的感情抒发到极致,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平凡的感情!

《读《朱自清散文》有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